(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新闻网 记者楚田 广州报道) 在10月16日举行的广州城脉商脉文脉(简称“三脉”)传承发展研讨会上,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子彪、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建城、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研究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编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细康研究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荣休二级教授戴伟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姜省副教授等参会专家做了精彩发言。研讨会由广州文化蓝皮书主编、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兼首席专家涂成林教授主持。
李子彪围绕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与广东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逻辑作了《融通三脉,引领广州社科协同发展》主题发言。他认为,广州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是广东省哲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前沿阵地。当前广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金融环境持续优化,需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新与国际交流,推动文脉传承与社会科学事业共进。
杨建城围绕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传承对相关决策部署、文明建设的双重支撑作了《三脉引领:广州决策部署与文明建设新动力》主题发言。他提出,新时代广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具体实际,为广州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和广东省决策部署提供了文化引领、历史借鉴与实践指导,为应对广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指引了方向。
田丰研究员围绕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传承的整体架构与表现形式等内容作了《传续广州三脉,塑造城市性格与推动文化创新》的主题发言。他提出,广州城脉、商脉、文脉的传承,是维系其独特民风民俗、深厚历史文化与艺术繁荣的命脉。城脉、商脉、文脉的交融与碰撞,不仅塑造了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更为其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对传承岭南文化、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兴锋编审认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领先地,要把这个金字招牌擦亮,需大力弘扬岭南人文精神。广州人性格务实,多做少说,宣传上还要加大力度,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平台,要多出精品。建议规划一个像小蛮腰那样的地标式文化轴,才能更好地把广州文化展示出去。
赵细康研究员提出,在千年文化交融中,“商”成为广州城市文脉的显著特质,也是广州成为“千年商都”和近代“中国商门”的独特支撑元素。比如过去的“十三行”,现在的“广交会”,曾经引领全国的广州批发市场。要维护贸易持久,必然会演化出一系列有利于贸易的制度规范和行为规则,比如,公平、诚信、遵纪等,这些都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独特“脉理”,也形成了广州城市文化最显著的务实、兼容、崇商等“脉魂”特质。
当日发布的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4)》在展望2024年章节中指出,随着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将进一步释放广州演艺市场、旅游市场、文体市场的消费潜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预计将取得重大进展。针对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广州重点关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方面,深度挖掘国际客源、国际市场的发展潜力。
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承办,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广东省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协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作为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