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广州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蓝皮书由总报告、文化产业发展篇、文化事业发展篇、文化传承发展篇、文旅融合发展篇、专题研究篇6个部分组成。有课题组建议,广州在以城市更新与规划建设激发二次创业动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文脉、城脉、商脉三脉良性互动、融合发展,重构城市核心竞争力。
广州是千年商都。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提出《关于广州传承发展千年商脉的对策建议》《关于广州传承发展千年文脉的对策研究》,重点探讨城脉、商脉、文脉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创新路径。
“三脉”协同发展是广州落实城市战略规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面临不少发展机遇。“广州产业链具备优势,制造业品类比较齐全,纺织服装、珠宝、箱包、美妆日化、汽车制造在不同的区域有相应的产业集聚。文化资源丰富,是岭南文化中心,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区,侨乡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广州的会展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作为国家中心服务城市,医疗、教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资源。”课题组成员于晨阳分析道。
课题组认为,广州千年文脉为城脉和商脉延续与发展厚植了历史文化底蕴,是二次创业、更新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将通过产业链交叉延伸、业态嵌合重组催生新业态,并形成更大的文化市场空间,对提振文化消费形成强大的市场综合效应。为此,课题组建议广州制定宏观规划统筹“三脉”协同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创新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比如,打造标志性的商业载体,增强消费繁荣度和商业活跃度;加快大湾区商协会集聚区建设,根据地区的特色吸引不同的商协会进入、集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在天河、海珠、南沙建设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助力广州商脉传承发展;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综合服务基地,在南沙现有基础上,为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广深联动发展合作区,与深圳的产业形成优势互补,打造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促进广深协同发展。
课题组还进一步建议广州加大对新兴创意文化业态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以创意要素市场为核心的文化平台建设类项目,支持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文脉的体现。广州市荔湾区近年来将版权保护转化为新的文化生产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雨建议,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能力建设,研究制定修订民间文艺行业标准,构建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体系。提升版权交易平台的自我造血能力,打破地域限制,丰富项目类型,增强平台运营能力,推广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制定文化产业加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完善数字文化产业支持框架。”周雨进一步指出,广州应以链长制扩大生产性文艺版权集聚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民间文艺版权与广州优势产业结合,“打造面向世界的民间文艺版权集聚区、民俗演艺聚集区、民间文化商品集散地,以‘版权+’全方位赋能海丝申遗等工作。”
文字、音频:广播融媒中心记者谢馨
通讯员: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