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提出,广州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将进一步释放演艺市场、旅游市场、文体市场的消费潜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预计将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随着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
针对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蓝皮书建议广州重点关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方面,深度挖掘国际客源、国际市场的发展潜力。
广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复牌,应编制演艺集聚区发展规划
蓝皮书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灵魂。2023年,广州高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全域文明创建、“志愿之城”“爱阅之城”“慈善之城”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各项社会事业,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再次迈上新台阶。
广州深入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三年行动计划,在“穗好办”App开通“随手拍”服务,并与广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协同联动,构建起问题反映、诉求分发、办理反馈的快速处理机制,全年办理“随手拍”平台群众诉求9017件,办结率达93.06%。发现整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问题2.1万个,如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复牌。
为让广州这座城市更具温情、更具气质,广州加快推进“志愿之城”“爱阅之城”“慈善之城”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演艺方面,蓝皮书建议,广州应编制演艺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演艺产业空间布局。对标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充分发挥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三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珠江电影制片厂等重大文化地标效应,以新中轴(海珠)片区改造为契机,规划沿新中轴打造世界级演艺集聚区。
一方面引导演出场所集聚,在演艺集聚区实施演艺场所发展激励措施,通过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演出场次奖励、税收优惠以及扩大经营性建筑面积等方式,鼓励改扩建剧院和演艺新空间。
同时引导产业集聚,整合全市演艺资源,鼓励内容生产、中介经纪、教育培训、发行出版、衍生品制作等演艺产业链各环节运营主体加快落户集聚区,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另一方面应引导消费集聚,推进文商旅产业联动,支持在集聚区布局酒店、客栈、餐厅、茶馆、酒吧、音乐茶座、文创商店等消费配套。
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传承发展研讨会同步举办
10月16日,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传承发展研讨会在广州荔湾举行,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在开幕式上致辞说,荔湾区作为广州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城脉、商脉、文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广州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里发布《广州文化蓝皮书》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广州城脉商脉文脉传承发展话题,最为相得益彰。”张其学说。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雨介绍了《广州荔湾区“版权+非遗”推进非遗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建议》。周雨认为,广州荔湾区在开展特色活动扩大非遗版权影响力取得了成功经验。
“荔湾区以荔湾区非遗版权交易平台建设为契机,将非遗传承与保护作为促进对口帮扶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促进区域联动,拓宽非遗版权保护受众群体。”周雨说。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汪东萍介绍了《广绣非遗文化英译及海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汪东萍建议,广州非遗文化英译及海外传播要求译者不仅要关注翻译文本本身,还要重视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和接受度,在语言表达和翻译上下功夫,跨越看不见的文化鸿沟,以西方读者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讲述好“广绣故事”,引导西方读者产生更多情感和认知上的认同。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的《关于广州传承发展千年商脉的对策建议》《关于广州传承发展千年文脉的对策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广州的商脉文脉城脉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创新路径。研究指出,推动文脉、城脉、商脉三脉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广州以城市更新与规划建设激发二次创业动能的核心。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4)》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编写。本书由总报告、文化产业发展篇、文化事业发展篇、文化传承发展篇、文旅融合发展篇、专题研究篇6个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发展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