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院动态 >> 正文

广州拿到了这份城市体检报告,解决“城市病”困扰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9-09 [来源]:南方Plus [浏览次数]:

千年商都广州最近收到了一份体检报告单,这是广州第三次接受城市体检。正如此前一样,虽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城市病”,广州依旧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方案,保持着总体有序、健康的运营能力,在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9月8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广州蓝皮书:2021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课题组撰写的《广州市以城市体检推动“城市病”治理的探索与实践》,系统总结了广州市2020年城市体检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诊疗方案”,帮助广州逐步解决“城市病”困扰,在城市运营中更加健康有活力。

把脉诊断:

2020年广州体检出现的“六种症状”

城市体检是破解城市问题,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21日,广州市通过了《广州市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力争以城市体检朝着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健康城市努力。

                                                        广州在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事实上,这并非广州市首次进行城市体检。2009年,广州市被选入全国11个城市体检试点城市,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要求,针对“城市病”和城市问题实施全面、系统、综合治理,致力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方案》指出,广州将优化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形成年度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和强化城市体检技术体系。如今,2020年广州市城市体检报告已出炉,从报告中看,通过技术诊断共发现了广州存在的“六大症状”:

(一)社区配套设施不均衡

关于社区配套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全市便民服务设施缺乏,如快递点覆盖率偏低等。此外各区间设施覆盖比例偏差较大,中心城区普遍高于外围城区。

此外,广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不足,这一方面,中心城区覆盖率相对较低;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高,目前,仅有从化区、越秀区、白云区达到国家、省、市要求的80%覆盖率。

就全民健身设施来看,场地面积存在不足。外围城区的人均社区体育场地面积普遍高于中心城区,这主要与各行政区自身区域面积相关。

(二)老旧小区及高密度住宅管理难

根据报告,部分中心城区老旧小区仍待改造,未改造老旧小区居住品质相对差,不利于公共安全事件防控。老城区高层高密度住宅也存在类似问题,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卫生安全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对于公共事件预控措施的设置较为薄弱。

此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推广。一些未引入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是老旧小区、零散独栋建筑和尚未进行商业开发和“三旧”改造的城中村,存在治安和卫生安全隐患。

(三)局部积水内涝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强降雨频率上升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内涝风险。此外,广州城市化快速扩张过程中,对原有渗蓄水设施保护不足,风水塘、河道、湖泊等天然调蓄池被占用,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积水内涝问题在中心城区地区较为突出。

(四)消防安全问题

广州市消防救援设施建设仍显不足。全市共有消防救援站点81个,距离提出的建设目标仍有差距。同时,消防救援力量覆盖面不足,空间分布不平衡。其中,中心城区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不足。

(五)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

全市高峰时间长期存在交通拥堵,由于存在道路结构性问题,导致常发拥堵路段治理困难。目前,广州城市各组团缺少快速联系通道、枢纽配套路网集散能力不强,容易形成交通拥堵的常发路段。

停车难问题长期难以破解,市民反映较为强烈。近年来,广州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但是停车泊位的增长未能与之相匹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居住类停车泊位与小汽车拥有量比例偏低,与广州市要求配建标准差距较大。

(六)住房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广州各类人群对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的需求较大。近3年广州市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虽然主管部门持续加大租赁住房保障力度,但对比需求仍有不足。

此外,市民购房压力持续增加。中心城区的房价收入比偏高,且近年来上涨明显,居民特别是新市民购房压力大。由于中心城区住房供给不足,导致了职住不平衡现象。中心城区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置资源丰富,就业机会众多,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大。但中心城区面临新增用地较少、住房需求规模大、城市更新推进难等问题,住房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治疗”方案:

城市运营规划设计-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一体化发展

针对以上“六大症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课题组也给出了诊疗方案,将助力广州早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棘手的城市治理难题,以更加系统、科学、智慧的方案应对出现的“城市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大城市已从城市建设迈入了城市运营的新阶段,未来,城市治理有方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动力,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住建局课题组按照以上分类,给出了解决方案简要如下:

(一)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课题组专家鼓励广州市构建多元共享的多层级生活圈。通过制定《广州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指引》,完善步行尺度的多样化社区服务、创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区环境、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网络,以及营造多元融合的社区氛围。

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增城区、花都区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在结合城市空间资源的基础上,改造建设成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让居民实现“运动就在家门口”和“运动就在公司门口”。

课题组同时提出,建议广州以制度设计提升社区服务有效供给。通过新建、改扩建和共享、租赁等多种形式,推进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以多种融资及运营模式加大供给和资金投入。

(二)补齐社区短板,加强社区治理

市住建局课题组专家建议广州制定完整社区建设标准,明确新建社区与老旧社区的配套设施配置内容和标准,共同缔造“韧性社区”“健康社区”。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治理,完善小区消防、救护设施,补齐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短板,提升社区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和宜居度。

其次,加强物业与社区协同管理。广州可再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出台针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为广大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提升CIM系统加快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改造,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社区智慧管理平台,打造“智慧社区”“平安社区”。

(三)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在治理城市内涝问题上,课题组专家主要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编制广州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明确利用滨水绿道、广场、公园、运动场等空间建设分散式调蓄设施的规划布局。二是绘制流域洪涝风险图,划定洪水风险区域。三是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管控,全市新、改、扩建项目均要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蓄、滞、截、排、挡”的多层次立体式防洪排涝体系。四是近远期结合,逐步提高现有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

(四)加快推进消防设施规划建设

消防设施建设与改造是解决消防盲点、堵点的根本措施。市住建局课题组建议广州全力推进新一轮城市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科学布局消防救援站点。在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小区配套、重点区域整治、功能平台建设中同步考虑配套建设消防站等消防基础设施。

在建立“全市综合统筹,各区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联动”的消防站建设工作机制中,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市、区政府预算,优先安排,确保建设经费充足。最后,可通过实施规划动态跟踪机制,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纳入市、区规划年度实施评估报告中。

(五)创新智慧交通管理措施

如何提升全市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在课题组专家看来,广州应深入推进“智慧新交管”建设应用。一方面推进交通拥堵节点治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和改造交通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持续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管理平台,促进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

为应对突发事件,广州要健全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可利用新技术成果(无人机等),实现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查处置。

特别是针对市民反响强烈、交通拥堵严重的拥堵点采取“市区协同、标图建库、逐个突破”的工作方式,让全市交通出行更畅通。

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对于广州这样的老城市来说,停车难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心城区的普遍问题。课题组建议广州以增存结合缓解停车难题。即加大停车位供给增量,用好现有停车位存量,提高停车场运营管理效率。

在重点泊车地带新增停车泊位,加大车位建设力度和对闲置地块的摸排,完善配套设施。通过构建“智慧停车城市”,打通停车“信息孤岛”,结合“互联网+”新模式,打通停车场所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桥梁,提高停车场运营管理效率。

(六)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坚持住房供应与需求总量相适应、产业发展与住房布局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住房建设供应相适应的原则。今年来,广州紧密出台调控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逐步增大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寓等非商品住房用地在新增住房用地供应中的比例;

二是优化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住宅供应,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供应,正确引导居民住房消费观念,保障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行为;

三是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好土地供应短、中、远期规划,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形势,加强对市场整体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分类做好调控政策的优化储备。

此外,广州也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根据《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五年内,广州将筹集政策性住房66万套,数量略高于同期新建商品房65万套。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郎慧 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