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院动态 >> 正文

《广州社会蓝皮书》:广州流动人口增量和流量领跑全国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9-09 [来源]:信息时报 [浏览次数]: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粟华英)8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正式发布《广州蓝皮书:2021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广州社会蓝皮书》)。《广州社会蓝皮书》指出,广州对流动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15-2019年,广州已连续五年保持40万人/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增量。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广州社会蓝皮书》。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摄


广州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且逐年递增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相当于“每6个人就有1个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农民工,他们主要从事批发零售、制造、居民服务、住宿餐饮、建筑等行业。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万人,较2018年末增加40.15万人。2015-2019年,广州已连续五年保持40万人/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增量,累计涌入222.54万人。在人口流量方面,据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广州是“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目前广州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比常住人口1530.59万多出670万。作为我国重要的门户城市,广州对流动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当之无愧的“流量大城”。

广州流动人口有三大特点:数量庞大且逐年递增;集中分布在“大镇、大村、大市场”;中低阶层的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如从年龄结构来看,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80后”“90后”成广州流动人口的主体。据统计,3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比达到42.1%,31-40岁的流动人口占比达到28.43%。从学历结构来看,广州流动人口的文化层次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即初高中学历的人多,小学及以下、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少。

大镇、大村“人口倒挂”现象严重

《广州社会蓝皮书》指出, 广州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为“两少一多”,即越秀、荔湾等中心城区流动人口较少,从化偏远城区流动人口数量较少,白云、天河、番禺、海珠、花都(部分镇街)、增城(部分镇街)等城乡结合部、大镇、大村的流动人口数量很多。作为流动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大镇、大村呈现严重的“人口倒挂”现象。

在大镇方面,以特大镇——花都区的狮岭镇为例,全镇常住总人口30多万,其中2019年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约23万、湖北籍人员有28993名。在大村方面,以“广州最大的城中村”——白云区的大源村为例,全村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村内有房屋建筑6800多幢,其中出租屋达3400多幢。全村户籍人口9000多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

社会服务投入、供给不足

《广州社会蓝皮书》指出,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与服务,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其一,流动人口重点治理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其二,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机制、合力尚未形成,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主要依靠零星的制度“发放”,尚未上升到社会公共服务的综合改革层次,也尚未建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各部门在履行服务管理职责时,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其三,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投入、供给不足。总体而言,广州目前购买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比重与流动人口比重相比极不相称。面向流动人口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尚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也远远未能适应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现实。

针对问题,《广州社会蓝皮书》给出了对策建议:建议广州以“大镇、大村、大市场”为重点区域,从完善治理网络、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手段、纳入制度保障、拓宽组织渠道、加大宣传表彰等方面优化流动人口治理机制,循序渐进地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如完善治理网络,明确流动人口的分层治理体系,通过委托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由村(居)“两委”、社会组织来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居民议事、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公共事务等,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网格管理体系。

创新治理手段,建立更便捷的流动人口支持途径。“大镇、大村、大市场”是流动人口流入的密集地区,应重点在这些区域为流动人口提供政策指引、资源对接、心理疏导、就业支持等服务。如搭建专门的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注重全过程、分层分类地对流动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等,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程。

拓宽组织渠道,构建与制度相融合的基层自治模式。如更多地吸纳流动人口参与居住地的社会事务管理,尤其是要注重吸收流动人口中的优秀代表等。

8大流动人口聚居密度最大区域

大市场,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工作场所。根据广州市来穗人员信息系统2017年7月统计数据,全市流动人口聚居密度最大的区域有8个,均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聚集地区。这些区域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大市场工作的人员,累计人数已达308万。

具体包括:

1.越秀区矿泉地区,流动人口约12万,主要从事皮具、皮革饰品加工销售;

2.海珠区中大布匹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凤阳街、新港街、瑞宝街、江海街、南洲街、华洲街、官洲街等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约70万,主要从事服装面料、辅料、家纺、制衣设备加工销售;

3.荔湾区桥中地区,流动人口约6万,主要从事鞋业、服装、印刷行业;

4.天河区棠下地区,流动人口约15万,主要从事出租车、电脑及周边产品销售;

5.白云区近郊地区,包括景泰街、三元里街、新市街、棠景街、同德街、松洲街、黄石街、永平街、同和街、京溪街等地区,流动人口约100万,主要从事皮具、鞋类、服装、化妆品生产加工;

6.番禺区大龙地区,流动人口约25万,主要从事布料加工等家庭式作坊、劳动聚集型企业;

7.花都区狮岭地区,流动人口约25万,主要从事皮具行业;

8.增城区新塘地区,流动人口约55万,主要从事牛仔服加工、汽修及零部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