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院动态 >> 正文

谭苑芳:多极联动打造广州科技创新强市的基本战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4-14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建成更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是广州“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主要发展目标。今年是广州“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开局之年,也是广州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上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任务的关键节点。广州要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上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要串珠成链,将散落分布的各类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和域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有机链接整合起来,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布局,提升区域创新协同体制机制,形成多极联动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市。

第一,做强南北两极和中间关键节点,东进南拓推动广州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科学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具有强大的科技资源集聚和辐射功能,是一个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创新极。《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完善沿线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2021年1号、2号文件,重点支持南沙新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支持黄埔区的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省市联动共同支持南沙、黄埔打造南北科技创新极,为广州科技创新东进南拓、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位于广州科技创新轴“北极”的黄埔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未来发展的关键是要抓住中新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营商环境创新和产业智能升级,促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等战略创新平台间的联动发展与产业协同,全面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能级。位于广州科技创新轴“南极”的南沙新区,属于后发展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许多产业项目、创新平台等尚处于规划布局、资源导入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释放“南极”在打造广州科技创新强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极点高地效应,一是要积极推进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功能性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质创新资源在南沙新区的布局与落地,促进“南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在更高水平上协同融合发展。广州的天河区、海珠区、番禺区等中心城区的重大创新平台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当下要沿着创新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整合和完善这些区与广州科技创新轴“北极”“南极”联动功能。

第二,构建广州科技创新轴多极联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广州域内外创新极和关键节点间的协同创新水平。

多极联动打造广州科技创新强市,应在三个不同层面着眼:一是加强广州属下各区的多极联动。应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功能定位的专业化差异化以及将协同创新与联动发展纳入考核指标等手段,切实提高广州各区的协同创新意识和产学研合作水平,避免各区之间出现争夺创新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造成产学研创新链条脱节和创新资源的闲置浪费。二是加强广州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其他重大创新平台、关键创新节点间的多极联动。广州可通过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城市间规划衔接、优惠政策互认互动、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等手段,提升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多极联动,强化广州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核心引擎功能。三是加强广州与全球科技先进城市的创新发展联动。广州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通过国际规则对接、鼓励建立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广州与海外创新链、供应链间的发展联动,以开放合作促进广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


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人才是关键。广州要着眼于构建科技创新多极联动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创新人才跨境流动与灵活使用上的体制机制,实现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集聚发展和多极联动。一方面要着重发挥大学城、科学城、知识城和诸多高科技产业园区在创新人才集聚中的蓄水池功能,促进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中介间的深度联动合作;另一方面要着重抓住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南沙在吸引集聚国际化创新人才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构建更为便捷完善的交通与信息廊道,进一步夯实广州科技创新多极联动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

从国际先进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经验和趋势来看,随着城市空间扩容拓展和城市群集聚发展,科技创新从“单极”向“多极”空间格局的扩散演变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以交通干线将区域和城市内分散的重要创新极点有机串联起来,以空间互联互通带动科技创新要素的互动与集聚,依托交通廊道形成科技走廊、创新轴带的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引领区域和城市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向区域协同转型的新范式。如国际著名的旧金山湾区101公路科技走廊、纽约湾区128公路科技走廊、东京湾区东海道新干线创新带以及国内的长三角G60科技创造大走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都是依托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城市快速交通网等复合型交通要道而规划构建的科技创新走廊。


广州要实现科技创新在空间上的多极联动,应以快捷城市复合交通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基础,将广州科技创新轴串珠成链,促进创新极和关键节点上的技术、人才、信息的低成本快速流动,提高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各创新极和关键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以夯实广州科技创新多极联动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明确提出,广州“十四五”期间要“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坚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显然,广州科技创新强市的建设要以此为依据,加快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联通中心城区的轨道快线,建立起广州科技创新轴联通南北两端的快速通道。优先实施广州科技创新轴内的市政道路网络结构性提升工程,完善联通各创新极和关键节点之间的快捷城市交通体系。优先完成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5G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优化科技创新轴中的交通资源配置,采取“5G+智慧交通”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极和关键节点间的道路通行能力。重点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和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实现交通廊道、信息廊道与科技创新廊道的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广州市新型智库负责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